在凉山建设**课堂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 2021-01-17 二维码分享

2019年至今,安徽省合肥市南门小学作为合肥市*一所帮扶大凉山的学校,先后有9名教师奔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两年多来,南门小学支教团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开展专项教学研讨,通过骨干教师支教,为凉山州输送优质师资,提升凉山州教师教学能力。

作为学校赴凉山支教的开路者,2019年,教师童玲在凉山度过了不同寻常的180多天。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刚到的一个月,童玲把金阳县城关小学50多位数学老师的课全都听了个遍。50多节课听下来,童玲发现,课堂上,老师一股脑儿讲,学生拼命记录,提问、思考、回答环节都很少。

问题溯源,当务之急是改变教师的课堂观念,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但观念的扭转非一日之功,为了讲清“一堂课该怎么结尾”这个问题,童玲专门开了一场讲座。

“老师备课,不仅要‘备课堂’,更要‘备学生’。”“课堂小结得让学生做。”童玲在交流中一一点出问题的关键。看似“麻烦”的备课过程却能换来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高效吸收,将学生课后的题海战转化为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一个关键之处的变化让金阳县城关小学50多位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数百名学生的学习方式来了个大翻转。

在南门小学校长费广海看来,改变教育理念、翻转课堂模式,是南门小学在凉山更应有的担当和作为。“人会走,但理念长存,我们来了,就要留下一些带不走的、能自我生长的东西。”费广海说。

接过*届的接力棒,2020年4月,南门小学“90后”教师王蕾踏上了远赴凉山的路途。

在*届支教团的基础上,王蕾把重心放在了改变学生的课堂状态上。“让我听见每一个人的声音,想要表达意见,就要举手回答。”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不再怯懦,王蕾*步从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做起。

“这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但身上都有闪光点,只待有人来发现。”王蕾知道,一段支教所能做的事情着实有限,“但是我们想有一份力就发两份光,力图把所能做的都做到极致。”

除了在金阳县城关小学常规的支教工作外,支教团队还承担了对周边寨子乡、对坪镇、马依足乡、务科等偏远山区的教研帮扶工作,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不一样的学习体验,给予他们“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

下乡必经的没有任何围栏的一段山路曾是不少老师的噩梦,“不经意的90度直角弯能一下子把人从座位上弹飞。”为了*大限度拉长一天在乡里的时间,老师们凌晨四五点便动身。到了支教点后,老师们经常是上午下午连续听课评课,晚上再作讲座。“出门回来天都是黑的。”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能有幸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无比自豪。”继承前两届的成果,如今在凉山的第三届支教团成员黄新正在当地开拓科学课的新上法。在他看来,凉山岁月让自己对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届传承,人在变,但支教团接替的情怀和传承的理念却从未改变。在费广海看来,能把学校的微小努力与国家教育扶贫攻坚的伟大事业相结合,是身为教育人无上的荣耀。

《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17日第3版?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如有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