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定义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主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自主、内在学习动机、问题探究、长期、全身心投入、学习力。
如何让学习者达到上述要求?定义里的中心词是“学习力”,它不是模式,不是体制,不是方法,也不是小组合作,而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学习能力?
《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说:讲课的*需要是准备。*好的也是*的准备,是引起一种对那些需要解释的、意外的、费解的、特殊的事物的知觉作用。当真正困惑的感觉控制思想时,思想就处于机警和探究的状态,因为刺激是内发的。问题的冲击和刺激,使心智尽其所能地进行思索和探寻。如果没有这种理智的热情,即使是*巧妙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奏效。
从这段话中,我看到唯有学习者自己“真正困惑”了,无论这一感觉是怎样出现的,此时学习者的“思想就处于机警和探究的状态”,而且这种思想状态是“内发的”。也就是说,只要学习者困惑——发现问题了,就会产生自主自发的内在学习动力。在“问题的冲击和刺激”下,学习者的心智会“尽其所能地进行思索和探寻”。这就使学习者能够保有长期、全身心投入的热情。分析到此,这种学习力是什么呢?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此,至少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深度学习与思维训练有关,它不仅是问题意识的思维训练,还应包括其他思维训练,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至于举步维艰,才能保有长期、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热情。
苏格拉底主张,“不要教学生思考什么,而是要教给他们如何思考”。但他的学生柏拉图则倾向于“教会学生思考什么,而不是教给他们如何思考”。谁对谁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观点包含了思维能力的两个方面,即“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
杜威曾说:“要学习的不是思维,而是如何思维得好。总之,必须是在人们自己本来就有的自然思维能力基础之上产生的。我们思维训练的目的不是创造思维能力,而是让这种能力运用得当。”深度学习要从问题着手,让学习者产生困惑。然后是师生共同面对困惑,让困惑变成清晰而明确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从而使被动学习转化为学习者自发的主动学习。*后,教师要运用专业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冲击和刺激下保有长期、全身心投入的学习热情,去寻找探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感受自己的思维轨迹,学习如何思维得更好,学习如何把自己偶然出现的零散问题串联起来,学习如何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探索形成一连串的问题。
新课改强调的是让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进而明晰问题并提出问题,还要让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即把深度学习落实到每一个学习者身上,让他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某种知识与技能,还要形成一种思维能力,一种能使自己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
(作者单位系内蒙古赤峰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11月06日第4版?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如有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